石油大博弈冲击全球能源格局


  近来,国际石油市场大事不断:石油输出国终于决定增加原油产量,但欧盟对俄罗斯原油制裁政策的落地、东亚地区原油需求的回升,加之美国原油库存下降,都让国际油价再度冲上高位。

  油价涨势不停

  自5月中旬以来,因为地缘政治冲突、欧盟对俄罗斯能源制裁等原因,国际油价一轮震荡上涨,从100美元/桶左右的价位,一路上涨至如今的120美元/桶附近,攀上3月以来的新高。

  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持续加码。欧盟委员会日前发布公报,第六轮对俄罗斯制裁措施立即生效。未来6个月,欧盟停止购买俄海运原油,8个月内停止购买俄石油产品。到年底,欧盟从俄进口的石油将减少90%。除此以外,欧盟官员还表示,欧盟公司将停止向俄罗斯为其它国家运输石油的船只提供保险。此举旨在扼杀俄石油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机会。国际能源署预计,欧盟石油禁运实施后,俄罗斯能源供应将因此减少300万桶/日,库存压力或逐渐显现。

  欧佩克+最新的增产决定,也未能给高油价“降温”。当地时间6月2日,欧佩克+以视频方式举行第29次部长级会议,决定在7月和8月将原油产量提高64.8万桶/日,较此前计划的增产43.2万桶/日增加50%。这是欧佩克+自去年夏天以来首次加速增产。不过决定公布后,国际油价当天仍然小幅上涨。而且,欧佩克最大生产商沙特很快就决定上调7月出口原油售价,引发市场担忧,同时强化了外界对于北半球夏季消费需求的预期。

  美国则开始想别的办法。美国总统拜登表示,为使油价下降,美国政府正在考虑“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俄罗斯原油。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也表示,美国希望让俄罗斯的石油流入全球市场,以遏制全球石油价格上涨。但她同时强调,美国的目标是限制俄罗斯从出售石油上获利。对此,美国正在“十分积极地”与欧洲国家讨论相关方案。

  近几日,多家机构纷纷上调国际油价预期,年内甚至看高至150美元/桶。全球第三大独立石油贸易公司托克集团首席执行官杰里米·威尔称,未来几个月油价将持续飙升,可能会在年底前达到150美元/桶甚至更高。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在对未来12—18个月油价前景的预测中,高盛的分析师团队警告,预计油价(以国际基准布伦特原油期货衡量)最早将于今年夏天升至近140美元/桶。摩根大通的分析师日前也警告,随着北半球夏季对运输燃料的需求回升,能源短缺可能会令油价持续获得支撑。

  无绝对受益方

  最近几周,包括白宫中东事务协调员布雷特·麦格克和能源特使阿莫斯·霍赫斯坦在内的美国高级代表团几次访问沙特,沙特王储的弟弟、沙特国防副部长哈立德·本·萨勒曼也前往华盛顿参与谈判。“随着欧美对俄制裁深化,俄罗斯石油出口预计将明显下滑,带来国际石油市场供应紧张,市场短缺预期加剧,既定增产幅度已无法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加之美国加大了对沙特等海湾产油国的施压,欧佩克+最终决定再次增产。”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对本报分析指出,“但是,欧佩克+的增产幅度跟不上俄罗斯供应减少的幅度,欧佩克+的增产幅度看似不小,但仅仅是从43.2万桶/日提升至64.8万桶/日,相对于市场预期的俄罗斯石油供应将减少200—300万桶/日,供应缺口很大。加之俄乌战争持续和美欧对俄制裁目标的明确化,美国商业库存进一步下降,石油消费国加大采购力度,市场对供应不足的担忧加剧,欧佩克+的有限增产决定未能实现给石油市场降温的目标。”

  随着北半球迎来夏季,能源需求正在随着出行需求复苏快速上升。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俄罗斯是全球能源体系的基石,俄乌冲突和西方国家对俄制裁使全球同时面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三重危机。比罗尔认为,当前的能源危机将比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危机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邹志强指出:“此次美欧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带来的影响很大,没有绝对的受益方。相对来说,在国际能源领域最大受益方可能是美国,但美国国内的通胀水平也被推高;海湾产油国也是受益方,其地位得以凸显。最大的利益受损方无疑是俄罗斯和欧盟,对俄罗斯来说,虽然短期内能源收益似乎损失不大,但市场损失很难弥补,长期来说影响深远;欧盟也是最大的受损方之一,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来源,将经历痛苦的能源短缺之苦,经济与社会负面效应很大。”

  正如俄罗斯外交部近日发表的声明指出的,欧盟决定对俄石油和石油产品实施部分禁运,极有可能进一步引发价格上涨,破坏能源市场稳定,并扰乱供应链。此举将破坏欧盟经济和能源安全,加剧全球粮食危机。

  能源格局调整

  涉及俄罗斯石油的“灰色交易”已然兴起。“一些贸易企业通过‘捉迷藏游戏’经营俄罗斯石油,规避西方制裁。”德国《图片报》6月2日称,俄罗斯的原油出口量再次接近冲突前水平。美国能源信息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俄罗斯从美国第九大原油供应国攀升至第六位,达到421.8万桶。欧洲也不例外。“欧洲油轮5月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几乎翻了一番。”俄罗斯《消息报》7日报道称,自2月24日以来,欧洲公司对俄石油的运输量翻了一番。

  “俄罗斯石油出口规模大,短期内没有替代者,而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各方寻找规避制裁的出口途径是必然的。不过,如果美欧持续制裁,俄罗斯石油出口必然持续下降。‘灰色交易’只能帮助其维持较低水平的出口规模。”邹志强说,“当前俄乌冲突出现长期化趋势,美欧不断深化对俄制裁,伊核协议也难以很快恢复,市场紧张情绪继续蔓延,导致短期内国际油价呈现上涨趋势。不过,油价已经处于较高位运行,各方都在密切关注形势变化:俄罗斯的石油供应很难完全切断,沙特等海湾产油国可能继续增产,面临中期选举和通胀压力的美国也不会无动于衷,油价持续走高也将打击需求。所以,很难说油价将持续快速上涨。”

  邹志强分析指出:“在这一轮国际石油市场大博弈中,美国、欧盟、俄罗斯和沙特等海湾产油国扮演着主要角色。美国一直主张通过制裁削弱俄罗斯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欧盟政策日益明朗化,已决定2022年内基本切断自俄罗斯的石油进口,这将对依赖对欧出口的俄罗斯造成重大打击,危及俄全球石油出口大国地位。后续美欧的相关制裁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将继续限制俄罗斯石油部门的投资与对外出口。而美国的全球能源影响力将进一步上升,沙特等海湾产油国的选择空间扩大,地位再次凸显,原来的美、俄和沙特三极并立的格局将日益不平衡,欧佩克+将面临新挑战,国际能源格局势将迎来新一轮调整。”

关键词:

全球,俄罗斯,石油,美国,欧盟,能源,油价

相关新闻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迈入新阶段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不断深入,能源领域的合作也从传统的油气进入到新能源领域,将开展能源全产业链合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中亚峰会发布的《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提出,各方支持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扩大能源全产业链合作,进一步拓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领域合作,加强水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合作,深化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实施绿色技术、清洁能源等项目,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事关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我国又有多项世界第一

记者从5月9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电投)在上海举办的2022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活动上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国家电投电力总装机2.1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1.4亿千瓦,占比达到65.87%,新能源发电装机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均居世界第一。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局良好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董宣)今年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良好开局。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一季度末,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2.58亿千瓦;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59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其中风能和光伏发电量达3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8%。


黄原胶在钻井作业中的作用

石油钻采级黄原胶是一种高效、优质、环保型的石油钻采泥浆添加剂,使用范围广,对温度、酸、碱、盐具有极强的耐受性,可明显提高泥浆的渗透率和悬浮固体物质的能力,减少钻井过程中的压力,稳定井壁,降低对储油层的破坏,从而明显提高钻井、修井、完井工作的效率。它所独有的在低剪切情况下的高粘度,使低浓度的钻井液可以悬浮固体物质,能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它是高温高盐油田理想的驱油剂。


数智化转型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吊挂系统、监测系统有序前行,AGV(智能搬运机器人)小车自主穿梭,流水线上机械臂挥舞翻转;屏幕中记录产品信息的数字不断跳动……记者走进广东格兰仕4.0数智化基地柔性化生产线,一个充满活力的数智化世界扑面而来:每条生产线有17个机器人,每6.7秒就能下线一台微波炉腔体,生产线由电脑数字化控制,可以瞬间切换不同的产品生产模式。   近年来,格兰仕全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产业链全面数智化转型提速,企业各个系统通过数智化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工业互联网生态,打通制造链条的各个环节。随着格兰仕集团新中台上线,各类数据在企业内部与伙伴、平台间对接与循环,完成全链路数字化“关键一跃”。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表示,格兰仕通过新中台系统与售后系统、库存管理等系统数据串联,真正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全系统数据闭环。


中国最大海上自营油田累产原油突破1亿立方米

记者11日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中国最大海上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立方米。   据了解,绥中36-1油田地处北纬40度的冰区,属于稠油油田,开发难度非常大。中国海油自主攻克海上稠油开发技术,具备了自主开发海上大型整装油田和稠油油田的能力。1993年,绥中36-1油田试验区成功建成投产,成为中国自营勘探开发的第一个海上现代化油田,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