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大平台催生全球机遇
发布时间:
2021-11-05 09:42
来源:
证券时报
“进博会宛若一个巨大的磁场,为跨国企业提供展示交流、沟通合作的一站式平台。进博会不仅让我们多元的创新技术与产品为更多人所熟知,也让3M深入把脉中国市场,推动产品服务更贴近中国市场需求。”回望过去三载进博历程,3M中国总裁徐继伟颇有感慨。
昨晚,第四届进博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在上海举行。从今日开始,进博会各项展览、论坛、交流活动也将陆续启动。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也将继续彰显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搭建“走出去”
“引进来”双向桥梁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进博会作为推动国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将进一步释放大量中国机遇,也让世界对一个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市场充满期待。
今年,德国TüV莱茵将携数字化创新技术、绿色“零”碳服务再度亮相进博会。据介绍,TüV莱茵将聚焦碳中和、绿色经济、新能源、双循环下的消费新升级、数字化转型等主题,辐射汽车、消费品、制造、建筑、医疗等各个领域。
“3年来,我们有幸见证了进博会的茁壮发展并参与其中,有贡献、有收获、也有成长。”TüV莱茵大中华区产品服务事业群副总裁夏波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他介绍,TüV莱茵以德国总部的身份参展,为海外买家在中国采购提供涵盖质量和安全领域的一站式服务,同时也为中国卖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及解决方案,进一步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搭建双向服务桥梁,助力中国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今年,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西门子医疗,将携覆盖肿瘤诊疗、远程医疗、公共卫生建设等领域的首发首展产品及创新科技亮相进博会。西门子医疗首席执行官孟天齐表示,第四届进博会的举办再次印证了其在促进和推动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西门子医疗将携手中国伙伴,共同发挥医疗科技的内在潜力,让中国和全世界的医疗惠及更多患者。
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西门子医疗Corindus途灵最新一代介入机器人,在去年的第三届进博会上完成中国首展。随后2021年3月,途灵在海南博鳌完成国内首例手术,并于2021年7月通过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获准进入特别审查程序。
作为心血管医疗器械及医药制品领域的龙头企业,日本泰尔茂公司将在第四届进博会上突出对未来技术研发的重视以及对糖尿病的综合解决方案。泰尔茂中国董事副总裁孙宝磊介绍,首届进博会时,泰尔茂的参展规模还较小,但进博会的平台效应使企业知名度和品牌传播得到了显著提升。第二届进博会,泰尔茂带来了全球最短、最细的胰岛素注射针头“NANOPASSJr.”,第三届进博会,泰尔茂特别设置了抗疫专区,展出了主机只有8公斤重最轻量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
为全球带来
新的增长动力
中国履约举办第四届进博会,使得全球企业得以共享东方机遇。进博会将再次成为国家履行中国承诺、企业挖掘中国机遇,并为全球注入中国信心的“大舞台”。
作为连续4年参展进博会的国际金融机构,汇丰今年将继续携旗下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科技等机构共同参展。近日,汇丰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表示,绿色与创新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全球企业拓展中国业务的机遇所在。中国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商机以及加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为疫情冲击下的国际贸易投资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在这一背景下,汇丰将借助进博会这个国际平台,协助全球企业联通中国市场的新机遇,为推动构建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引入新动能。
今年,3M中国将在第四届进博会首发CMPTrizact研磨垫,以“小面积”创造大效益,为高级技术节点的半导体制造提升耗材使用效率。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徐继伟表示,期待继续借助进博会的广阔平台,结识更多合作伙伴,发挥企业自身创新优势,共同助力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
第四次参加进博会的多特瑞,将特邀中国敦煌研究院一同亮相上海国家会展中心。记者注意到,多特瑞的展台也在不断扩大,第一届仅仅9平方米,第二届108平方米,第三届150平方米,今年达到了200平方米。近日,多特瑞中国区总裁麦欧文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前面两届进博会后,随着多特瑞中国工厂和首个海外实验室的竣工投产,原材料来自中国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截至目前,已有8款原材料来自中国的多特瑞产品问世。如今,多特瑞中国区已成为多特瑞除美国本土以外的全球第二大业务市场。
SGS作为瑞士企业,在全球第三方检验、测试和认证领域有超过140年历史,也是公认的行业领导者之一。接受记者采访时,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牟奇志说,今年的进博会展示,SGS将围绕“低碳生态”“质美生活”和“科技创新”三大主题呈现。在双碳目标驱动下,SGS通过提供碳中和服务、绿色产品认证、循环可再生认证等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让更多绿色低碳的海外好产品顺利进入中国。
关键词:
气田,天然气,海油,中国,技术,开发,清洁,勘探,产量
相关新闻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不断深入,能源领域的合作也从传统的油气进入到新能源领域,将开展能源全产业链合作,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中亚峰会发布的《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提出,各方支持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扩大能源全产业链合作,进一步拓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领域合作,加强水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合作,深化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实施绿色技术、清洁能源等项目,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记者从5月9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电投)在上海举办的2022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活动上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国家电投电力总装机2.1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1.4亿千瓦,占比达到65.87%,新能源发电装机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均居世界第一。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董宣)今年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良好开局。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一季度末,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2.58亿千瓦;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59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其中风能和光伏发电量达3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8%。
石油钻采级黄原胶是一种高效、优质、环保型的石油钻采泥浆添加剂,使用范围广,对温度、酸、碱、盐具有极强的耐受性,可明显提高泥浆的渗透率和悬浮固体物质的能力,减少钻井过程中的压力,稳定井壁,降低对储油层的破坏,从而明显提高钻井、修井、完井工作的效率。它所独有的在低剪切情况下的高粘度,使低浓度的钻井液可以悬浮固体物质,能长期保持稳定。因此,它是高温高盐油田理想的驱油剂。
吊挂系统、监测系统有序前行,AGV(智能搬运机器人)小车自主穿梭,流水线上机械臂挥舞翻转;屏幕中记录产品信息的数字不断跳动……记者走进广东格兰仕4.0数智化基地柔性化生产线,一个充满活力的数智化世界扑面而来:每条生产线有17个机器人,每6.7秒就能下线一台微波炉腔体,生产线由电脑数字化控制,可以瞬间切换不同的产品生产模式。 近年来,格兰仕全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产业链全面数智化转型提速,企业各个系统通过数智化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工业互联网生态,打通制造链条的各个环节。随着格兰仕集团新中台上线,各类数据在企业内部与伙伴、平台间对接与循环,完成全链路数字化“关键一跃”。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表示,格兰仕通过新中台系统与售后系统、库存管理等系统数据串联,真正实现了产业链、供应链全系统数据闭环。
记者11日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中国最大海上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立方米。 据了解,绥中36-1油田地处北纬40度的冰区,属于稠油油田,开发难度非常大。中国海油自主攻克海上稠油开发技术,具备了自主开发海上大型整装油田和稠油油田的能力。1993年,绥中36-1油田试验区成功建成投产,成为中国自营勘探开发的第一个海上现代化油田,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